2003年,10月。
單機版的手機遊戲,我是不會做的。因為競爭大,亦難有過人之處。
所以一開始,我便決定只做Online,一定是上網連線的才會做。
起初,我打算做一個手機上的社群,類似網上的討論區、BBS或Forum,聚集大批用戶,令「上網」這個活動流動化。
讀書時我在網上新聞組打筆戰,每逢到上課時間我便恨不得演講廳有電腦可以看到對手怎樣回應,所以我覺得手機上討論區這個想法是可行和有需要的,也是消磨時間的好方法。
同時我亦想做「手機個人網頁」,因為互聯網是因為個人網頁而興起的。
於是我便著手設計這個「手機網上社群 」的系統。
2003年,Blog這個字還未流行起來(Google還未收購blogger.com),我自己也未聽過甚麼叫Blog。所以在設計系統時,我們的藍本是台灣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
2003年尾某一天,在某個私人討論區中, Sidekick問大家對Blog有何看法,我看得一頭霧水,於是google一下,才知道歐美正流行一個這樣的玩意。(這亦埋下了日後開發moCasting的伏筆)
當時系統已做了差不多一半,要轉形做blog已經來不及,加上那時最hot的topic是Friendster,即所謂「Friend-of-a-Friend」系統,所以我們把日記部份改為Blog的模樣,而主要部份則由「新聞台」轉形為Friendster形式。
因為我們的強項和特色是手機和網上同時瀏覽, 所以產品命名為「m-Friends」。
(老實說,每次見到m-Friends我都感覺非常眼冤 – 我實在不適合做交友服務…)
這個產品,可以說是超越了它的時代。
那時的手機其實不適合上網,屏幕小,電量少,上網慢,但m-Friends卻比同類產品(如新世界傳動網每晚電視廣告力推的Blah!)不知先進了多少倍。所以我們認為,若這些同類產品都值得用數百萬廣告費宣傳,m-Friends最少也值數十萬宣傳費吧 – 而且m-Friends絕對能擊倒市面上任何對手。
到了2004年2月6日,m-Friends終於完成了1.0版本,可以正式推出了。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