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表示,當局決定推行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如獲立法會通過,最快可在6至8月接受非牟利機構的撥款申請,2012至13學年進行試教,2014至15學年全面使用。(來源: 政府新聞網)
近日這段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大家都在研究這個計劃是否真正能夠幫助到香港的教育以及減低教科書成本. 作為電子書軟件開發商, 我當然會用盡方法去了解一下, 所以上星期便找了接近教育局消息的朋友傾談, 看看我們有在這個計劃中可以擔當甚麼角色.
但一直談下去, 越聽越覺得不對勁. 最基本來說, 我相信教育局連「電子教科書」的定義都未有共識. 究竟一個PDF檔能否叫作「電子教科書」? 如果不算, 甚麼才是? 「電子教科書」應有甚麼功能? 除了用公帑來支付一半開發成本(給非牟利機構), 以引入競爭來壓抑書價外, 有沒有提升教學質素的目標?
其次是究竟「電子教科書」應該在甚麼平台上執行? 學生上課時如何閱讀教科書? 是否要去電腦室一人一機? 還是怎樣?
這些問題我幾乎全部得不到答案. 就我現在所知:
- 當局暫時不打算給學生每人一部iPad/Android/其他平板電腦, 或手提電腦
- 為了讓沒有平板電腦的學生都能閱讀「電子教科書」, 這些電子課本必需可以在瀏覽器顯示 (好明顯有人以為HTML5可以cross-platform, 又或者有人覺得「用Flash咪得囉」)
- 「電子教科書」是課本. 為老師加入電子評核, 學生進度監察等並非必要元素. 亦不鼓勵以大量增加選擇題作為題目電子化的方法
整理出以上幾點後, 我便啞口無言. 最簡單來說, 要我想像出學生如何在課堂中閱讀「電子教科書」就有很大困難. 是否會強制學校自費向學生提供一人一機? 另外, 張文光亦說得對, 做Web-based「電子教科書」, 要多少Bandwidth才夠? 難道Bandwidth不用錢?
「電子教科書」只針對教科書出版社, 這個計劃並沒有制定電子教學或電子學習的目標, 對提升教育質素沒有幫助, 這樣來做「電子教科書」, 和十幾二十年前的「教科書CD-Rom」有甚麼分別?
現在我們沿用的教學制度, 是基建於二百年前的英國教育系統. 到今時今日, 學生們還是背著一個大書包, 走進課室坐定定, 對著老師和黑板(或白板)發呆, 就這樣「麥兜」到大學畢業為止. 這樣的模式, 何時才會改變? 世界一切都在改變, 教育是否都應該改變? 學校教學生做Power Point, 教科書要上網看, 是否就是改變?
我們沿用一個在沒有Internet, 沒有iPhone, 沒有Whatsapp, 沒有Facebook, 沒有Wiki的年代所發展出來的教育系統, 根本已經嚴重過時. 學生們的社交習慣, 溝通模式已隨時代改變,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都從現實生活轉移到電子媒介. 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亦由書本轉為網上, 原因是網上溝通除了方便, 也更有趣. 我們的教育制度最大的問題, 就是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人太多娛樂途徑, 但一天仍然只有24小時, 「電子教科書」的競爭對手不是印刷版的教科書, 而是Facebook和Diablo 3.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