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HKICT Awards截止報名,我約了聯合參賽的客戶一同遞表,順道喝咖啡,互吐Startup苦水和討論發展方向。其中談及到Startup如何融資,及應否向銀行借錢。
在我看來,Internet或Softwafare Startup能夠向銀行借到錢的機會接近零。如果是接訂單製造硬件的Startup,借到錢的可能性會高得多。
在互聯網時代,小本創業當然是以網站和軟件為首選。但隨著互聯網技術成熟,幾個年青人在車庫搞出一個全球熱捧的網站已經很難。06年Facebook向公眾開放、08年App Store推出,亦曾造就了不少「刀仔鋸大樹」的Startup。而時至今日,用戶對Facebook和Mobile App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一個開發團隊,要製作出受歡迎的App亦不容易。
一般的Startup都是先從創辦人自己銀包及家人朋友的銀包入手,作為Seed Fund。粗略地分類,Startup在Seed Fund用盡之後的生存模式多為以下三種(姑且名之):
1. 「Traction模式」:專注產品研發,爭取活躍用戶。當用戶量到達關鍵數目時,再尋求風險基金或外來投資者。
2. 「Organic Growth模式」:產品以付費用戶為目標,靠用戶收費作營運資金及內部增長。
3. 「Consulting模式」:一面接外包Project,一面開發自家產品。以接Project所賺取的利潤投入產品研發。
矽谷的Internet Startup,大部分都是第一種。那裡的Startup生態環境成熟,只要有足夠traction,再加上一點人脈,得到有份量的Angel賞識,往往就能得到VC青睞。
像Facebook、Youtube這類爭取Traction的Startup,優勢是有雄霸天下的潛力,但缺點是要有穩定的資金支持。一個有幾百萬用戶的Mobile App,用在Server和Bandwidth的月費動輒五、六十萬港幣,由於本地甚少專門投資Startup的VC及Angel,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Startup要在早期獲得注資並不容易。於是,Startup們只得走其餘兩條路線(當然還有很多其他路線,本文從略)。
「Organic Growth」是最理想的發展的模式,因為如果產品推出後市場反應好,便無需過早賣掉太多股份,往後和投資者商討公司估值時亦會有多點籌碼。按用戶收費的SaaS產品、付費的Mobile Apps等等,都有機會以少量創業資金達到Organic Growth。
至於「Consulting模式」,就是邊接外包,邊做自己產品。這種生存模式,在本地Startup界頗有爭議。其爭議在於大部份Startup都知道專注是成功的要素,但大部份Startup都沒有足夠時間在資金用盡前完成研發(除非一早已獲得大筆起動資金)。
對於已覓得投資者或達到正現金流的Startup來說,「Startup不應接外包」是很輕鬆的一句風涼話,但對產品或概念未獲賞識,眼見三個月後就會資金耗盡的小Startup來說,出賣資源與技術是僅餘的選擇。
我自己公司很早就選擇了走第三個模式,因為我視「存活」為Startup最大挑戰,在本地沒有Startup生態環境(包括退出模式、市場規模、專投Startup的Angel及VC等等)的情況下,Startup去到跑道盡頭卻未能起飛的情況並不罕見,如果要我在「轟烈的墜機」和「暫時不起飛」之間作選擇,我寧可選擇後者。
兩、三個月前,我們為了選擇將資源投入「自家產品研發」還是「擴充外包服務」大感煩惱,一方面我知道若不加大力度開發產品,我們便會由Startup變成服務公司,從此永不超生。另一方面,若果不擴充外包服務的資源,我們便會進入燒錢模式,有可能要精簡人手,在下一輪融資(如果有的話)之前火力全開,將產品做到無懈可擊,比同類產品更平更靚更正,並期望市場的需求按我們預期地增長。
在猶疑之際,我冒昧逐一拜訪Startup界的前輩求教,很感激一班前輩不嗇賜教(真的非常感激,一萬次道謝也不夠),最後我決定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先擴充外包服務,加強行銷能力,再將部份資源分配做產品研發。當公司發展到一定人數,便可成立獨立部門專責開發產品。
雖然作為Startup,我們是比較慢,但作為服務公司,卻算發展得快。如果一間3-4人的Startup要接外包,的確會很吃力,但我們現在已有16-18人,可以spin-off出3-4人獨立部門研發產品,規模和小Startup無異,只在乎接慣外包的我們還有沒有那團火、那種狠勁、魄力和信念,相信憑自己雙手,能夠開發出足以動搖世界的產品。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
Benny Chan
January 14, 2013 at 7:09 am
老實講, 我好質疑呢種"做大外包業務, 撥出人手"既發展方向, 做大外包只會越做越多project, 做多D project就再請多D人,有咩公司係用呢種方式成功轉型專注發展產品? 我都想去請教下前輩
沈庭光
January 14, 2013 at 7:12 am
gobuya
Alex Wan
January 14, 2013 at 7:14 am
6wave應該係其中一間成功由外包業務轉型成剩係開發遊戲既公司,另一間應該係Fevaworks, 雖然Fevaworks應該主要係做教學服務.但佢地都係試過接外包job,之後先收購高登
沈庭光
January 14, 2013 at 7:16 am
香港都有第一類公司
9gag.com
Benny Chan
January 14, 2013 at 7:19 am
哦, 佢地係做大外包業務先架咩?
Keith Li
January 16, 2013 at 8:38 am
TalkBox係GT spin-off出來的, HK Movie都係spin-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