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先刊出〈對政府支持IT業潑的三盤冷水〉系列有關HKICT Awards一文,但為防對賽果有影響,所以待賽事完結後貼出)
上月HKICT Awards(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截止報名,在截止前一晚,無論平日讚成或不讚成Startup參加業界比賽的行家們,都在最後一刻忙著撰寫proposal,趕在deadline前遞交,並且漏夜在Facebook上互相揮手勉勵一番。
Startup大多不喜歡被評審,所以最好無須填表參賽,獎項由大會自動頒發,得獎者只須去領獎就算。就如樂壇頒獎禮,相信唱片公司不用每首歌曲去填表參賽,解釋這首歌的獨特性、編曲技巧、演譯風格,或「社會責任」等等吧…
如果IT獎項不用填表,那麼應如何評審?仿照「葉問」的對白:「Startup,兩個指標。用戶同收入。夠多嘅先係啱晒。係咪咁講呀?」
用戶多,收入多,就係贏家。如果IT產品有獎項,就應該頒發給最多用戶或最多收入的,根本不用填表。
但現實中的IT獎項並不是這麼簡單。Kim Dotcom在香港創辦Megaupload.com,如果單以用戶和收入計,終極大獎肯定要頒給他。
既然填表和參加評審這些痛苦過程不可避免,為甚麼Startup還要折磨自己?將時間用來做好產品不是更好嗎?
這個問題涉及香港IT Startup的生態環境,正如我在〈Startup的三種生存模式〉一文所講,香港投資IT Startup的氣氛冷淡,所以到了某個階段,Startup就要決定是否接Project維持現金流,還是把剩餘的資金全押下去 ─ 不是成功起飛,就是失敗結業。
對於選擇接Project的Starup來說,參加比賽是必須的。因為Startup大多數沒有足夠Sales Force,Marketing Budget也是少得可憐,得獎是增加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 既不用Sales,也不費Marketing Budget。所需投放的資源就是一個晚上準備Presentation,和去一兩次評審會。如果得獎能夠帶來一、兩單生意,就已經有賺。再者,若果你得了獎,亦即是你其中一個潛在對手沒有得獎。當兩間公司去bid同一個Project,而Proposal質素相等,有獎的公司必定比沒有獎的有優勢。
歌手如林峯、古巨基等等,在頒獎台上得到最佳男歌手,雖然明知自己不是實至名歸,都會強調獎項要拿,但榮耀不歸於自己,而是經理人、宣傳人員、製作唱片的音樂人等等的共同成果。Startup也一樣,一個成功的產品或Project,功勞歸於有份參與的同事,參加公開比賽而得獎,是公眾對同事努力的認同。管理者有責任為同事所花的心血爭取獎項,見證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最後一點,就是香港政府有份支持的IT獎項,已全部納入HKICT Awards,所以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能夠集合幾乎所有IT行家出席,是本地IT界最大的週年盛事,也是一個大Party。作為本地IT界一份子,沒有參與的話實在有點可惜。其實無論是樂壇也好,IT界也好,頒獎禮都不過是一個大型的聯誼聚會,讓同行有機會見見面、認識新朋友,和行家聚聚舊。無論贏輸也好,都是一種經驗,只要以平常心看待,何必計較太多?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