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join the Navy . . . if you can be a Pirate? - Steve Jobs

對政府支持IT業潑的第三盤冷水: HKICT Awards

今年4月8日,就是HKICT Awards(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頒獎典禮的大日子。這個活動是由香港政府支持,本地的最大型IT獎項,一共有十個不同比賽類別,由相關業界組織主辦。整個活動的高潮在於頒獎禮當日,各個類別的大獎得主將由最終評審團選出「全年大獎」。由2006年第一屆開始,慣例由財政司司長擔任頒獎嘉賓,在眾多業界獎項中地位超然。

政府肯帶頭搞旺IT業,業界理應大力支持。但在Startup界卻正正相反,不少行家都唱反調,認為用戶數量及產品盈利才是Startup成功的唯一指標,把作品拿去給「所謂專家」評審,就算得獎也沒有代表性。

Startup有這個想法其實亦不難理解,擁有「開創新時代」心態,有著革命精神的DNA,Startup本身就不期望,甚至不屑得到「評判」的認同。因為這些獎項的評審,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Startup這回事,上面的大人物是不會懂的。

雖然我本人對HKICT Awards有不少意見,但只要評審過程是公平的,我不介意被評判。怕輸、怕受批評是不少Startup的弱點。對於深信自己武功天下無敵,以征服地球為己任的Startup來說,比賽輸了給行家,就如關心研在港台音樂頒獎禮食白果,反而蔡卓妍得到金曲獎,所受的打擊一樣大。

HKICT Awards的得獎者,有機會被邀請到其他亞洲地區參加APICTA Awards,因為香港正是APICTA的十六個地區會員之一,APICTA會員每年輪流主辦地區性比賽,讓地區得獎者競逐「冠軍中的冠軍」,和其他地區的IT冠軍交流,往往有所得著,亦能看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我曾於五屆HKICT Awards(2006-08,2011-12)獲獎,可算有點經驗,我認為主辦機構有三樣需要改善的地方:第一是參賽表格,第二是頒獎儀式,第三是晚宴安排。

HKICT Awards最令人頭痛的,就是那份可惡的參賽表格,十個類別大同少異,大致上要分別用中英文填上:作品簡介、原創性、功能、技術、市場潛力、社會責任等等。

這樣的表格,是極之難寫的。因為作品簡介,基本上已說明了作品的「原創性、功能、技術」等等,而其功能的特別之處,往往就是其原創性,所用的技術,就是為了發揮產品的功能。所以表格的第一、二、三、四部份,根本就是在說同一樣東西,可以怎樣填?難道要Copy and Paste?「市場潛力」算是比較正常,但「社會責任」?一個IT產品能有甚麼社會責任?每次都填上「無紙化打造綠色生活」?還是「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IT公司不是社企,Facebook有甚麼社會責任?Dropbox有甚麼社會責任?

Startup看見這份表格已經眼火爆,遞交後還要被評審以為無心填表,又要於assessment day被challenge一番,無怪乎不少有實力的Startup都放棄參賽了。

第二個問題是頒獎儀式。因為有十個類別要頒發,為了節省時間,過往都是兩個類別同時在兩個演講聽同步舉行,但這樣一來,記者就要揀去哪一邊,行家亦會分散兩邊,令到所有頒獎儀式都好像得小貓三幾隻,坐得零零星星,營造不到隆重的氣氛。而且,上台領獎的除了大獎得主外,金、銀、銅和優異證書的得獎者,都沒有說話時間,連多謝也不能說一句,這種不尊重的做法,我極不認同,既然只有大獎才是獎,其他獎不過是裝飾,那就乾脆學APICTA Award一樣,只設冠軍和優異證書兩個獎算了,何必分豬肉做Show。

最後是晚宴問題。全年大獎每年都在晚宴上由財政司司長頒發,大會亦安排其他得獎者上台大合照,如果想要合照,就一定要參加晚宴。而每張餐卷,價格近千元。你以為得獎者會最少有一個位子?錯了,沒有。我不知道大獎得主是否也是一張餐卷也沒有,但我過往金、銀、銅獎,優異證書也得過,沒有一次不是自掏腰包吃那餐飯。我覺得這樣實在太不近人情了,最少也給每間得獎公司留有一個位子吧?

對政府支持IT業潑的第三盤冷水〉到此暫告潑完,各位IT業界朋友請大家繼續自食其力,如有意見,歡迎指教!

Keith L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