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由1990年開始至今已經有23年歷史,在1998年以前,流行小說和香港漫畫都是書展的一大亮點。每年設計最浮誇、規模最龐大、人龍最長的展位,一向都是港漫出版社如天下和文化傳信等。為了爭買限量港漫產品,更曾經發生轟動全港的「逼爆玻璃」事件。99年以後,主辦方不再接受漫畫出版社參展,香港書展的在公眾眼中的印像,開始漸漸變得模糊。
直到2008年,突然爆出了「o靚模」寫真熱潮,一次書展捧紅了「o靚模始祖」Angelababy,香港書展才再次在主流媒體佔據大篇幅的報道。09年書展,更成為「o靚模」熱潮的高峰。
2010年iPad剛剛推出、亞馬遜宣佈電子書銷量首次超越實體書,這兩大事件令全球對掀起一片電子書熱潮,電子書這個題目成為國際傳媒焦點,大陸媒體更稱這一年為「電子書元年」,出版界期望電子書能夠振興日漸失去活力的圖書市場,成為繼電腦排版之後令一個顛覆業界的里程碑。
在這段期間,我和拍檔開展了電子書App製作的業務,至今三年,對於電子書這個行業,我想以技術開發商的觀點,表達一些看法。
2011年的香港書展,會場內的電子書專區非常熱鬧,各大流行圖書出版社都在推iPhone和iPad的電子書(當時Android還未流行),有行家更豪花數十萬打造巨型攤位,電視、電台、報章、雜誌等等爭相訪問,連CNN網站也有報導我們的產品。當時電子書的風頭實在一時無兩,但之後兩年,香港書展的電子書專區位置一年比一年差,今年只設在會場外面的走廊位置,參與的行家數量亦逐年銳減,不過短短兩年,為甚麼會變化會這麼大?
據我的分析,中文電子書的面對的問題有三,分別為「成本」、「收入」和「方便性」,以下逐項細談:
1. 現時中文電子書的銷售渠道,主要是蘋果的App Store及Android的Google Play,而蘋果和Google的收費機制,每項交易收取大概30%費用(視乎貨幣及匯率),剩下的70%會由出版社、電子書平台、作者三方拆賬。除非超級大賣,否則三方都很難得到滿意回報。
2. 一般中文流行圖書都是售價大概50至100元左右,就算電子版半價發售,仍然最少要賣25元。但在App Store,最流行的遊戲如Angry Birds,也不過賣8元,還有很多遊戲大作都是免費下載(當然往後會用其他方法賺錢)。在App Store生態環境下,消費者在潛意識作出比較,令到在App Store上買電子書好像很不化算(在Kindle上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3. 很多出版社都認為電子版應該比印刷版有更多功能,例如多媒體、動態版面、互動功能等等。但要將一本印刷書刊互動、動態化,除了時間與成本大增之外,編輯也要有相關的知識、創意和技能。但現實是做慣平面的編輯大部份都不想額外承擔更多工作,就算要聘請新人,出版社也不知應如何招人,令整件事情無從入手。而以現時電子書的銷量來看,如此製作實在難以收回成本。
4. 中文電子書市場過於分散,每個電子書平台都只有少部份出版社的書目,不像歐美,由亞馬遜Kindle獨大。讀者如想購買英文電子書,只要在Kindle上找,多數找得到。但要買中文電子書,讀者連電子書店有幾多間都數不出來,更加不可能知道哪個平台有哪一間出版社的哪一本書。
面對以上種種問題,中文電子書在香港沒有如期望般起飛。但隨著市場變遷和技術發展,加上這幾年間一直和出版社合作和共同研究,我相信香港中文電子書市場已經找到發展方向,詳情另文再續。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