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join the Navy . . . if you can be a Pirate? - Steve Jobs

Startup豈可一步登天?

有位香港傳媒大亨曾經講過,讀者最喜歡看的兩類題材,是「後生仔發達」和「有錢佬破產」。所以報導Startup故事,通常都是以「後生仔發達」為主題。

雄心萬仗的年輕人,每個都認為自己是科技奇才,能以自己的創意和技術,像前人一樣,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壟斷局面,創出前所未有的新時代,成為科技界的救世主。Facebook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就是這種「科技神奇小子」的典範。

但正所謂「一仗功成萬骨枯」,其實在新聞看到的Startup故事,都是極少數的成功例子,大部份Startup都捱不過頭兩年,三年後仍然生存的亦可能只有不到半成真正獲利,真要數起來,一百間Startup大概只得一間能夠算得上「成功」,其餘九十九間不是一早夭折,就是半生不死。

一個大學畢業後打了幾年工,廿六、七歲開始創業的話,捱得三年都已經年過三十,已難算得上是「後生仔」了。想成為「後生仔發達」故事的主角,初出茅蘆便一步登天,實在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機會,並不是讀幾本「一次創業便成功」的工具書便可以得到的。

在矽谷,年輕人可以向風險基金募資,以龐大資金來達到「高速增長」的效果。這類「後生仔獲巨額投資,產品用戶激增」的故事,傳媒亦樂於吹捧,但風險基金的本質就是「十項投資只要押中一個,就能大賺特賺」。

所以就算募得風險投資,亦不過是處於另一個起步點,「成功」仍然是金字塔頂端的特例。Startup最難捱的一段時間,叫做Trough of Sorrow。即是產品推出後,得到一些成果,然後用戶增長放緩的一段時間。這期間很多人會感到沮喪,有些甚至會放棄,抱怨為甚麼自己的產品沒有像其他被報導的Startup那樣火紅起來。

但其實大部份成功都需要堅持,出路可能就在轉角的不遠處。不要被別人的成功故事所迷惑,Startup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就算是Facebook,其實也不是一夜爆紅的,看Angry Birds,就會更清楚堅持的從要性。

Keith L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