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媒體》旗下的《經濟輔仁》,和App開發商定下協議,開發商免費為《經濟輔仁》製作電子雜誌App,但每月首280美元的收入會先歸開發商,期後的收入才付予輔仁。而輔仁似乎覺得開發商比較「著數」,所以在公告中呼籲讀者「只下載,不付費」(但後來已改口風)。這種心態在出版界並不罕見,究竟中文電子書如何能夠吸引讀者付費?出版社想製作電子書,又有甚麼途徑?
製作電子書的三種形式
製作收費電子書App,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是授權給電子書店發售,第二是「一本書一個App」放上App Store,第三是自設電子書店。
第一種形式最方便,只須將書籍的PDF檔案交給電子出版社便完成。但缺點是,讀者不知道你的書在哪個電子書店出售,所以宣傳比較難,你很難叫讀者去下載一個電子書店App,再於云云眾書中找到某一本書。電子書店有不同出版社的書籍,全部都想放在當眼位置,就算是輪流擺放,都不知道何時才輪到自己,加上大多數要和電子書店分賬,所得的版稅會比較少。
香港現在只剩下兩個主要電子書出版平台,但都不算活躍,而國際性的出版平台如亞瑪遜的Kindle和蘋果的iBooks,暫時都未接受出版社售賣繁體中文書,而Android上的Books on Google Play,亦只有獲邀請的出版社才可加入,所以在可見將來都未必有一個能為出版社帶來可觀收入的電子出版平台。
第二種形式,是將每一本書製作成一個App。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可以為某一本書直接做宣傳,不用讀者在書店App裡搜尋,但因為之前太多劣質電子書上架,所以現在蘋果App Store對電子書的審批變得非常嚴格,要求加入不同的功能以求和iBook Store有所區隔,令每本書需要獨立製作,成本變得高昂。
第三種形式,就是像《經濟輔仁》般自建電子書店App,以自家品牌推出。用自家品牌推廣,在宣傳上可以比較靈活,而讀者亦會知道下載出版社的App,就能買到該出版社的電子書。但這個方法的投資相對較大,例如輔仁所選用的開發商,每月會先收取首280美元的賣書收入,往後的收入才歸輔仁。如果輔仁不想和開發商分賬的話,也可以選擇一次過付35,000美金(起),用三個月時間訂製自家書店App。
其實我認為《經濟輔仁》無須妄自菲薄,因為以每月8港元月費來說,只需平均每期賣出290本就能回本,往後的都是純利。其實不少雜誌訂戶喜歡一次過訂月一年,所以若能夠吸納290個訂戶,就能穩賺不賠,若加設月費更高的VIP用戶,就更易回本。
中文電子書店的出路
根據美國出版業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今年公佈的數字,2012年度,電子書已佔美國出版社的總銷售額超過23%,而2011年則只有17%,雖然2013年美國電子書市場份額並沒增長,但亦已穩佔近1/4個圖書市場,為甚麼中文電子書在香港會完全做不起來?
我相信,中文電子書要真正流行,除了每間出版社都應開設自家品牌的電子書店外,亦需要建立起一個電子書生態環境。比如說,在實體世界,隸屬不同出版社所的書店,一向都會兼賣其他出版社的書籍,一來方便讀者購書,二來亦擴大了宣傳效應。
讀者從來不在乎書店的品牌,只期望在每一家書店都能買到暢銷新書。但電子書店一直都各自為政,不會售賣不另一間出版社的書藉。如果不同出版社的電子書店,能同時兼賣其他出版社的電子書,就能夠將實體世界的銷售和推擴的成功模式反映到電子書的領域。
相信整個業界都會同意,下一代的讀者由出生開始已習慣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閱讀,紙本印刷將會如唱片和菲林等行業般迅速式微,出版業的未來必定會依靠智能裝置。希望在不久將來,可以見到更多出版社推出電子書店,而又願意連繫互通,建立出一個近似實體書店的生態系統,令讀者可以輕易買到想要的電子書,那麼中文電子書時代來臨的日子就不遠了。
相關連結:中文電子書之死(上)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