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輔仁媒體》在網上公佈旗下的《經濟輔仁》iOS及Android版本的電子雜誌正式公開下載,但在說明中建議讀者只下載不付費,消息一出,隨即在科技業界引起一陣迴響,原文節錄如下:
「…我個人是唔建議大家俾這些錢的!我先要解釋目前這兩個App仍是試驗中的工具,而這兩個App是外判予一間電子雜誌公司處理的,協議中的條件,是我先無需支付任何費用,但其後每個月首280美元的雜誌收入都會歸該公司所有的,所以若大家在App 中付錢買入《經濟輔仁》,本人及輔仁媒體可以得到收益的機會仍是極之微的。」
不少網友認為《經濟輔仁》的行徑是「過橋抽板」的行為,在社交媒體上議論紛紛,而《經濟輔仁》亦即時回應,將該段公佈改為鼓勵用戶付費下載和給予五星評價,態度180度大改變(1)。輔仁所選用的開發商投資了幾年時間開發系統,最終換來的是客戶扭盡六壬避過付費,只求著數不肯雙贏。作為從事手機App開發的一份子,不禁感概「寫App何價」,亦令我想起去年陳曉蕾一篇有關於電子書的文章(2)。
無人肯買電子書
去年陳曉蕾在報章副刊撰文講環保,談到電子書沒人買的問題,文中說到由她出版的《生命裏的家常便飯》(方太/方任利莎自傳),實體書賣出超過5,000本,但2012年全年的電子書版稅只有$46.91,另外一本《香港正菜》好一點,有$69.91,所以她得出結論,就是香港讀者不願意買電子書。
當時我對此頗為驚訝,相比電子書,無疑香港讀者的確比較願意付費玩遊戲,但一年只收得數十元版稅,實在少得太過誇張,難怪她對會電子書感到失望。其實電子書是否暢銷,和實體書並無分別,都是要講求內容、設計、價格、宣傳,和渠道。
四年前第一代iPad推出時,我已為出版社製作電子書App,在行內算是較有經驗。印像最深刻的是在2011年的書展期間,為三位烹任博客推出電子書。配合書展宣傳,我們硬著頭皮找上了家電品牌贊助煮食場地拍攝短片,又cold call報章雜誌做訪問,加上用了「先試後買」的設計,結果三本電子書推出後同時登上蘋果香港App Store總下載榜10大位置,當月每本都有4位數字收入,並持續了一段時間。就算到了2013年,隨便一個月的收入,都比《生命裏的家常便飯》或《香港正菜》全年12個月的總收入高出數倍。
內容仍是王
這些當時在出版界名不經傳的烹任博客(部份現已成為出版社作家),沒有出版社為其造勢,也沒有名人效應和專業排版,卻贏了在內容、價格、程式設計和網絡宣傳上。沒有出版社的包袱反而成為他們的優勢,例如出版社大多數反對試閱,而且對售價非常堅持。這些早已過時、脫節的「出版社心態」和整個電子書社群的購買習慣實在背道而馳,亦成為了電子書銷量欠佳的主要原因。
無論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內容就是王。如果內容欠佳,就算落足本錢在封面和印刷,再加宣傳推廣,也難保銷量。對讀者來說,「隨書附送互動多媒體CD」從來都不是一個賣點(除了教科書和寫真集),大部份讀者都不會認真對待那些圖文以外的CD。以為加入一些華而不實的功能便可刺激銷情,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行內人應該心照。
方便讀者是關鍵
比起實體書,電子書本質上已經有很多優點,例如不佔空間、色彩鮮艷、隨時下載等,又有全文搜索、電子書籤、在線字典、網址連結等功能,根本無需再做花巧功能去吸引讀者。亞馬遜在Kindle上最暢銷的書都是以文字為主,可見讀者需要的不是花巧而是「方便」-方便搜尋、購買、儲存。電子書能夠滿足新一代讀者對方便的要求,但出版社實在有需要改變心態追上時代,例如提供試閱版和定出讀者能夠接受的書價。
我所接觸過的出版社當中,電子版收入最多的是一本模型月刊,因為不少訂戶會一次過訂閱一年,所以一直都能保持每月5位數字港元的收入。雖然並不算多,但對出版社來說,製作電子版既能滿足新一代讀者,又可以得到一筆額外收入,何樂而不為?
以智能手機和平版電腦閱讀,是一個不能逆轉的趨勢,出版社如何能夠將印刷逐步轉移到電子平台上?留待下文再續。
相關資料:
(1) 《經濟輔仁》iOS及Android App公開下載的官方消息 http://econreporter.com/2014/08/10/1366
(2) 〈出一本書 不如留一棵樹?〉-陳曉蕾(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20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30720/18340825
圖片:de.wikipedia.org (CC BY-SA 3.0)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
Conrad Peng
August 12, 2014 at 8:57 am
–當你認為中文電子書是死的,他就將會是死的了。–
但是文中提及陳曉蕾撰文提到電子書沒人買的問題,且呈現實際上有人買電子書的證據,那又為何要下”電子書沒人買的問題”這樣的論調?不是很莫名其妙嗎?
電子書相對於實體書的差別就是沒有實體,閱讀過程都是透過螢幕介面,所以要如何中文電子書持續生長,除了本身電子書提供的方便之外,應該是不斷加強讀者如何滿意的感受到這些方便,進而覺得付費享用這些有價的方便?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