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旬,比特幣(Bitcoin)由每個市值二千多美元,飆升到最高位每個一萬九千美元,帶領其餘數千種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價值屢創新高,全球投資者爭相淘金。但其後Bitcoin幣價在一年內回落到三千美元水平,加密貨幣這個話題亦漸漸消失於大眾媒體之中。
近日香港有加密貨幣經營者涉嫌在深水埗大廈天台大灑現金,市民爭相搶錢,鬧得滿城風雨,令沉寂多時的加密貨幣又再成為全城熱話。
究竟Bitcoin及其他加密貨幣是否全是騙局?鑑於坊間不少人因研究ICO而接觸加密幣,固此多數從以太坊(Ethereum)入門,漠視了Bitcoin這個加密幣正宗及中流砥柱,下文將由Bitcoin的歷史說起。
加密貨幣的由來-Bitcoin如何誕生?
眾所周知,Bitcoin是世上第一款被廣泛應用的加密貨幣。有不少人以為,加密貨幣即「虛擬貨幣」,和遊樂場發行的代幣或電腦遊戲的虛擬金幣一樣,可以由隨意發行,其實不然。
Bitcoin作為加密幣鼻祖,其石破天驚之處,在於能夠在無需銀行與政府監控下,讓人民自行運作一套貨幣系統。因此Bitcoin對於銀行與政府掌控的貨幣系統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衝擊。
Bitcoin的核心技術是「區塊鏈」(Blockchain),用來記錄Bitcoin由歷史以來的所有交易,可視之為一本賬簿。為甚麼要用上Blockchain而不是已經非常成熟的數據庫技術,是因為Blockchain能夠令整個Bitcoin系統做到所謂「Trustless」,即是整個系統內沒有任何一方需要認證為可信的,就如現金一樣-你不需相信和你交易的人,只需相信上交易的現金是由認可銀行發行-但Bitcoin則再進一步,就連認可的銀行都不需要,因為整個Bitcoin賬簿是分散全球並且完全公開,全部交易都經過掘礦者(Miner)用高效能電腦以密碼學認證,防止交易作弊(而Miner會收到一定數量Bitcoin作回報)。
Bitcoin區塊鏈的第一個原始區塊
區塊鍊的第一個區塊,叫做「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Bitcoin的Genesis Block是2009年1月3日生成的,這個Block內藏有一個訊息,寫著「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這是當天《泰晤士報》的其中一段頭條新聞,講述政府將會向因為金融海嘯而面臨倒閉的銀行再次出手救援。
金融海嘯是Bitcoin極佳的推出良機,因為一般人從來都沒有想過有需要使用並非由政府及銀行控制的貨幣。直到金融海嘯,人民才察覺,銀行不斷地透過借貸和售買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鎖住人民的資金為自己賺取更大利潤。當銀行因貪婪引發出次按危機、雷曼兄弟倒閉,卻要政府動用人民的稅金去救援,甚至有些銀行高層仍然收取巨額獎金,而政府又以減息和「量化寬鬆」(印銀紙)等措施來救市,令人民資產不斷貶值,因此不少人開始對政府和銀行失去信任。
發明Bitcoin的人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他從未露面,沒人知道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中本聰選擇在金融海嘯還在鬧得沸沸騰騰的時候發佈Bitcoin,絕對是明智之舉。對Bitcoin產生興趣的人,大多是抱有一點無政府主義浪漫的科技人。因當時入門的技術門檻比較高,亦未有電子錢包和交易所等等配套,所以普及的速度非常緩慢,但亦因此避過了銀行和政府的注視,到日後Bitcoin開始流行起來,市場已經大到難以操控。
Bitcoin的實質價值-取代銀行
和現金不同,Bitcoin是一種不受「第三信任方」(Trusted Third Party)控制的數碼現金(Digital Cash)。我們日常使用的現金,很多操作都需要銀行提供服務,例如存款、提款、匯款等等。如果你想將港元從香港匯到美國,需要跨行跨國,整個匯款過程所需的資源龐大,程序亦非常複雜。萬一不幸被選中,還會被當作洗黑錢而凍結戶口。
反觀在Bitcoin的世界,你就是你自己的銀行。你不需要到銀行排隊,不需要ATM,所有銀行服務,你自己可以辦到。要匯款到外地,或接收他人的款項,只需交換電子錢包的地址就可以。交易會經由掘礦者(Miner)認證,直接寫在Blockchain上面,完全公開,亦無法刪改。史上第一筆Bitcoin交易,是有人用了一萬個Bitcoin買了兩個Pizza(堪稱歷史上最貴的Pizza,而交易當天是5月22日,又名Bitcoin Pizza Day),買賣雙方通過電子方式直接交易,無需認可的第三方作中間人,就如現金一樣。
以掘礦來認證交易固然耗電,但全世界銀行的電腦系統、銀行大廈和分行的燈油火蠟、銀行所聘請的高中低層員工,難道又不耗費資源?若果Bitcoin能成為現金的代替品,勢必削弱了銀行操控市場的能力,甚至取代銀行部份功能。所以Bitcoin一直被傳統銀行當作一個威脅,各大利益集團想都將之控制或置諸死地。
Bitcoin是否不能追查?
快速跳到2013年,當時已有人想到,Bitcoin可以取代美金,成為「某些貨品」的首選交易貨幣。所謂「某些貨品」,其實很多都涉及非法交易。平日我們看黑幫電影,凡有毒品、軍火、黑錢、賄款等等交易,常見的情節是,買家會帶著一箱美金(又或者是一箱黃金),然後賣家隨機抽一疊出來檢驗,滿意後才完成交易。假如以Bitcoin作為美元的代替品,就不需要帶著一箱美金或黃金做交易了,驗貨後電子過戶,輕鬆自在。
以Bitcoin售賣違禁品最著名的網站叫Silkroad,提供一個以Bitcoin交易的網上市場,並從中收取佣金。由於Silkroad的創辦人Ross Ulbricht的網絡安全措施做得非常充足(比起某些航空公司和酒店集團好得多),所以FBI一直都未能追查到他的身份。最後FBI派出臥底探員,滲透到Silkroad成為網站論壇的版主,才成功趁Ross在圖書館工作時將他拘捕。雖然Bitcoin的賬目是完全公開的,但只要夠小心,還是可以避過追蹤,難度和現金也差不多。現金只要存入銀行,就容易被追查,但Bitcoin沒有「銀行」這個概念,所以追查的難度在乎和你交易的對象,會否洩露你的資料。例如你將Bitcoin轉入交易所,而交易所有齊你的資料,就變得很好追查了。
在加密幣熱潮中賺錢的四個方法
2017年的加密幣淘金熱中,不少人希望從這新興行業賺大錢,當中的途徑主要有四個:
- 投資加密幣,期望升值
- 自組或買入「礦機」掘礦,收取獎勵
- 發行新幣,所謂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向公眾集資
- 提供「區塊鏈」服務,聲稱能用「區塊鏈技術」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投資加密幣的門檻最低,也最簡單,只須在加密幣交易所開個戶口,然後用現金買入加密幣,等升值就可以了。要留意的是,加密幣交易所不受政府監管,以往不少著名加密幣交易所都曾聲稱被黑客入侵,有些甚至倒閉。建議各位投資者自行購買硬體錢包(hardware wallet)作冷儲存(cold storage),詳情有機會再談。
甚麼是「礦機」?掘礦是否能夠賺錢?
礦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礦機,每款ASIC電路只針對一種演算法,所以通常也只能挖掘一種加密幣。這種礦機的好處是結構簡單,而且非常高速。問題是它的價值由出廠開始便高速下跌,原因是掘礦的難度會隨著挖幣數量而提高,越多人參與挖掘,回報就越少。所以買ASIC礦機賭的是在礦機變成廢鐵前掘出的加密幣能足夠回本。不少人懷疑,ASIC礦機生產商會用最新型號自行掘礦,直到回報下滑時才將舊款礦機推出市場。
另一種礦機是以電腦顯示卡的GPU掘礦。這種礦機通常會插上多張顯示卡,以6張和12張最為流行。好處是GPU能夠針對不同加密幣的演算法進行運算,不似ASIC礦機般限於特定一種。2017年大量「礦工」投入市場,顯示卡炒賣成風,令一眾電腦遊戲玩家怨聲載道。這種礦機的生命週期比ASIC長得多,但同樣受到掘礦難度不斷提升的限制,所以投資這種礦機賭的是幣價升幅超過難度升幅。以現時整個加密幣市場幣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來說,就算用上最強的顯示卡,掘到的幣值連交電費也不足夠。
用寬頻和硬碟空間掘礦?
市場上不少通過ICO發行的新幣聲稱可以用寬頻和硬碟空間來「掘礦」,但這類新幣大多沒有甚麼意義,因為這些概念根本沒有衝擊或顛覆到現有市場,提供的服務也是現有方案可輕易取代的,並無去中心化的必要,更加沒有發幣的需要。只要用常理想清楚,便會察覺到市面上絕大部份的ICO都是巧立名目,搞一些市場並無需求的項目,牽強地發一些可有可無的加密幣。更令人擔憂的,是大部份ICO完成融資之後,根本甚麼都沒做過,又或者沒有兌現誠諾,甚至無限延期推出。這些手法和在Kickstarter眾籌後沒有出貨根本沒分別,只是用區塊鏈包裝成的一個FinTech(金融科技)項目。
區塊鏈仍欠成功案例
加密幣泡沫爆破後,業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想從區塊鏈技術找到商機。大行如JP Morgan Chase、IBM、Microsoft等等都在開發Blockchain軟件,但真正應用得上的例子卻寥寥可數。市場上常有消息說「某公司收購了某Blockchain Startup」、「某公司在某範籌應用了區塊鏈」,但這些應用絕大部份都極之初步,甚少有公認的成功案例。在未尋找到實際應用和案例的情況下,坊間舉辦的「區塊鏈課程」遠比實質的「區塊鏈應用」還要多,看來區塊鏈技術要普及仍有漫漫長路。
有一點要注意,Bitcoin推出初期並沒有用上Blockchain這個詞彙,最初的技術白皮書只用上Chain of Blocks來形容這種技術,後來大家才習慣將這個儲存數據做的方法叫作Blockchain。發展到現在,不同機構或公司對Blockchain的闡釋也不盡相同,沒有一個權威人士或組織可以為Blockchain作出「官方」定義。有些和Bitcoin Blockchain偏離很遠甚至無關的技術,也被冠上Blockchain之名,可謂「人人有Blockchain」。其實Blockchain這個詞已經和「阿彌陀佛」相差不遠了。
Bitcoin及其他加密幣是否騙局?
現時美國及香港的監管機購,都將Bitcoin及其他加密貨幣歸類為「商品」(commodity),而買賣商品基本上是「你情我願」,就算有莊家將鬱金香炒到一萬元一朵,只要有人願意接貨,亦很難說是被騙。Bitfinex交易所前僱員曾指出,在Bitcoin幣值高峰期,觀察到有自動交易程式不斷大手買入Bitcoin,再以Bitcoin買入和美元掛勾的USDT來造市,然後靠高位入市的人接火棒。
投資Bitcoin而輸了錢的人,當然覺得這是一場騙局,但其實「投資Bitcoin」這件事本身充滿弔詭。發明Bitcoin的意義,在於人民對由銀行與政府操控的貨幣失去信心,期望有現金的代替品,避免受到銀行與政府聯合壓搾。現在投資Bitcoin的人,一心只想把Bitcoin兌換現金-一邊買入和銀行對著幹的Bitcoin,另一邊又急於將Bitcoin兌換現金存入銀行-簡直是患上精神分列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以Bitcoin為本位
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幣其中一個重要分別,就是其設計可算眾幣之中最分散、最民主的一種。又因其壯大之時未被政府、銀行,或大財團留意,到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已經沒有一個人,或一群人,或某個組織有足夠力量去操控。而更重要的是,發明者中本聰在Bitcoin發佈約一年後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似其他幣的發明者仍在背後指點江山。
早期的Bitcoin持有者有一個術語,叫做HODL,本來是Hold字之誤,後來一般解作「Hold On for Dear Life」。這班相信Bitcoin,不信銀行,自命HODLer的人,從不將Bitcoin兌換現金,亦會盡量以Bitcoin做交易。有一個說法是,早期的HODLer,就算Bitcoin暴升都不會兌換美金,除了一個例外,就是購買林寶堅尼。及後有人成功說服車行收取Bitcoin,所以在矽谷有不少HODLer的林寶堅尼都是用Bitcoin買的。到了今天,已經有很多公司都開始接受Bitcoin付款,例如Expedia、Subway、樂天市場,甚至Microsoft等等。
若果不是2017年Bitcoin炒賣成風,令其兌美元價格動盪,本有望加速成為現金以外另一種交易選擇,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銀行和政府的貪得無厭。過往一年Bitcoin兌美元從高位回落八成,若果能夠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兌換率,對Bitcoin往後的發展將會更為有利。
加密貨幣的未來發展
以太坊(Ethereum)網絡推出以後,ICO已變得毫無難度,現時基於以太坊區塊鏈推出的加密貨幣凡數千種,全部不受監管,絕大部份巧立名目。這對於加密貨幣發展實在極不健康。個人意見,我認為在眾多加密幣當中,只有Bitcoin仍是最可信及最可靠的。
加密貨幣的學問既淵且博,一篇文章實在難以涵蓋其冰山一角。有很多值得討論的話題例如以太坊、Smart Contract、ICO、軟分叉(softfork)及硬分叉(hardfork)、PoW和PoS、Lightning Network、Security Token、區塊鏈上的「公鏈」(public chain)及「私鏈」(private chain)、加密幣交易所、Hyperledger Framework、Amazon的Quantum Ledger Database等等,每個題目都博大精深,未能一一盡錄,唯有留待日後再談。
-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 April 16, 2023
- 甚麼是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 July 26, 2022
- 究竟Web3是甚麼?為何問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答案? - Jul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