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join the Navy . . . if you can be a Pirate? - Steve Jobs

金庸-偶然成為武俠小說宗師的報人

由查良鏞(金庸)一手創辦的《明報》,1959年5月20日創刊,至今已61週年。能夠在香港生存超過一甲子的報刊,寥寥可數。去年十月金庸逝世一週年,坊間沒有太大迴響。和金庸一樣,在互聯網時代,幾經易手的《明報》亦已經逐漸變得無足輕重。

沒看過金庸小說,或沒興趣看金庸小說的人去評價金庸,就像沒看過宮崎駿、庵野秀明、富野由悠季的作品,而單憑印像評論去評論日本動畫沒兩樣-都是以貶低「通俗文化」的方法去顯得自己優越,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甚為無謂。

金庸小說也好,日本動畫也好,成功的殿堂作品並不止於「讀者看得過癮」(當然讀者確實看得過癮),而是在於故事本身的深度、創作上的突破、當中反映的時代背境、對往後文化的影響等等。亦因為以上種種原因,這些本身被視為「通俗文化」的作品往後都能夠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金庸作品數量龐大,不是寫了一部經典就封筆,而是多年來不斷連載成書,將金庸作品比對連載期間的社會議題,嘗試探索每篇每段背後的創作動機,亦是一種趣味。

查良鏞先生一心想成為政客,卻誤打誤撞成了報人,為了報紙銷量,又再誤打誤撞成了長篇小說家。他的社評影響力不比小說低,所寫的每一篇評論,都足以影響當時政局,這樣說毫不誇張,但在成就來說,始終是寫小說的金庸更成功。

金庸的小說不是閉關寫成的,而是每天寫完社評後再寫小說,不斷連載。所以就算往後修定重寫,亦未能盡去連載的痕跡,因此可以隱約追朔到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作者的思維。當中最明顯的,就是正值文革時期,於1967年連載的《笑傲江湖》。作品中有很多政治隱喻,反映了作者對文革的看法,所以此作亦被稱為政治武俠小說。這個時期,金庸寫的《明報》社評,長期與左報筆戰,據媒體記載,當年他在左派的「暗殺名單」上排名第二。林彬死後,他避走星加坡數月,《笑傲江湖》就是在這情況下寫成的。

金庸在其作品中重覆地表達他對統治者的看法,例如《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鹿鼎記》等等,都表達了非常相似的觀念:好皇帝只要令老百姓有飯吃,使得國泰民安,就算有甚麼血海深仇、被外族統治之恥,都根本沒有反清復明的道理。袁承志、韋小寶,對此都曾經感到疑惑。這些情節,相信是針對當時香港左派的反英情緒而寫。

我個人認為,金庸作品中,《天龍八部》的境界最高。學生時代,每隔幾年都會重看一遍,有趣的是,每次看完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年輕時初看此書,都會覺得段譽所遇上的一系列巧合實在有違常理,劇情又在多個主要角色之間循迴跳躍,令人無所適從,感覺結構鬆散。數年後再看,才發覺每一個巧合,每一個看似不合常理的情節,都並非胡亂堆砌,反而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刻意安排。

再過數年,對人性有更深了解後,對於書中所表達的「因果」與「慈悲」又另一番感受。金庸在《鹿鼎記》的後記中提到,他的作品後期比前期好,長篇比短篇好。據此邏輯,《鹿鼎記》應該是他的最佳作品了。但亦有不少人認為《鹿鼎記》已經不算武俠小說,而是歷史小說。主角韋小寶不武不俠,只是一個生於大時代的小人物,藉著於市井練成的生存之道,在皇帝、天地會和神龍教的夾縫之間左右逢源,不少讀者都會覺得香港人就是韋小寶,朝庭和天地會就是中英兩國。

金庸逝世時,不少人在網上標榜自己「未看過金庸」,對金庸逝世無感,以示「與眾不同」,甚至搬出一堆中外名著出來表示自己品味比人高級。這類對於原著毫無認識的人,當中不少是只看過電視劇和電影就拾人牙慧妄下判斷,其實非常可惜。很多讀者慨嘆武俠小說後繼無人,但金庸作品是否如倪匡所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這個誰也說不準。

江山代有才人出,金庸是不世奇才,卻是無容質疑。借用香港本地一部三國漫畫《火鳳燎原》的一段獨白,總結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成就:

天才有三種,一種是蠢才認為的天才;

一種是自認天才的天才;

而最後一種是…

天才公認的天才!

-節錄自《火鳳燎原》第十七回(陳某著)

Keith Li

Comments (2):

  1. ckxpress

    May 20, 2020 at 6:26 pm

    現在明報的社評,等於兜巴星埋金庸度

    Reply
    • Keith Li

      May 23, 2020 at 12:49 pm

      好在佢唔使見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