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join the Navy . . . if you can be a Pirate? - Steve Jobs

Web3的代表是AI,不是區塊鏈?-田中良和對Web3的另類見解

之前寫過一篇有關「究竟WEB3是甚麼」的文章,解釋為何Web3的定義直至目前為止仍然未有公論,以致各家各派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今次討論一個比較創新和另類的見解,來自日本社交媒體GREE創辦人田中良和的理論。

區塊鏈與Web3

區塊鏈與Web3之間的聯繫,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系列的歷史巧合。2014年4月,Ethereum Foundation的創辦人之一Gavin Wood發表了一篇名為《ĐApps: What Web 3.0 Looks Like》的文章,首次將Web 3.0定義為一個利用區塊鏈分散式技術構建的,能有效保護隱私並近乎完全匿名的互聯網架構。

同年8月,Ethereum Foundation推出了Web3.js 0.1.x JavaScript API,供開發者使用。自此,Web3和Web 3.0便被視為區塊鏈應用的代名詞。然而,對於傳統Web開發者而言,如Web的創始人Tim Berners-Lee等人,他們認為所謂的“Web3”並非真正的Web,而是被“以太坊班友仔”挪用的概念。

UX(用戶體驗)與Web3

事實上,從Web 1.0演變為Web 2.0,關注的焦點一直是用戶體驗和新的使用可能性。人們普遍期望Web 3.0能帶來像Web 2.0那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而,自2014年以來,區塊鏈所倡導的Web3並未真正觸及普通人的生活,一直停留在理論和想像的層面。

相比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出現帶來了如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能夠即時改變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工具。這意味著未來的Web服務將與Generative AI密不可分。

AI與Web3

日本著名社交網站GREE的創辦人田中良和在Facebook上指出,從Web1到Web3的真正演進路徑並非Ethereum Foundation所宣稱的「Read -> Write -> Own」,而是一個以「Write」為核心的過程:

「Web1(法人)-> Web2(個人)-> Web3(AI)」

可以預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Web上的大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影像和聲音等,將由AI生成。這很可能會是Web 2.0向Web 3.0演進的真正轉捩點,而非區塊鏈。

參考連結:田中良和 Facebook原文

Leave a Reply